公告版位

●思想家志業的繼承不僅是歷史事蹟的研究整理,更是文化事業的擘畫經營!胡適先生是一個可以給予圍繞他的人們眾多精神刺激的哲人,他的思想遺產帶給後人的影響不是只有停留在鑑賞保存層面,而是如溥博淵泉時而出之源源不絕的思想意義!

        在網路世界見着形形色色的人物,其中不乏讓我欣賞的人。突然想記下來,一邊記下他們讓我景仰的特質,一邊想像著向他們請教的場景。在那樣的情境中可以感受到「謙容學習,一心向道」的氛圍,可以激勵人上進,這也是我希望自我陶鑄的。

        雖然可能一生不能親見,但是透過網絡,縮短了距離,我也有觀摹、學習的好對象。黃崑巖先生在《給青年學生的十封信》一書中的〈你的典範是誰〉這個篇章說道:「典範該由周遭中找尋」,也就是景仰的人可以在你的身邊就近觀摹、仿效。

Shihchihf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雖然說實現的機會不高,依舊忍不住想要擘畫。就算只是夢想也好。真的有機會讓我去做,懷抱著萬丈雄心想要立一番事業,一定會盡己所能地努力去做。

        我一直希望有一天能光大學術、振興學術,然而這光靠一個人的力量是難以做成的,需要有好的研究環境才能匯聚、培養優秀的人才,對學術研究做出貢獻。在人類歷史上很多優秀的人才,他們所屬的時代環境不見得是很好的,但有他們的出現,這些點點星光照亮了黑暗的長空,對人類的知識做出卓越的貢獻。這些優秀的宗師、人才之可貴無庸置疑,然而我心目中的光大學術、振興學術,不是只靠點點星光,而是希望能夠打早一個優秀的研究環境,厚植學術土壤,培養源源不絕的學術界中流砥柱。這好像有點貪心,但我真的認真的想著。這邊定義的「領導者」,包括兩個層面:學術成就上面的領導者跟行政事務的領導者。在文章中我沒有打算明確的去區分兩者,只是希望把自己的想法流暢地表達出來。底下就談一下自己構思的計畫。

        首先要打造一個很舒服,讓人想待下來的環境。研究環境要能使人才薈萃,一定要考慮到人的感受。像是設備(不論是軟體還是硬體)讓人感到方便舒適,有讓人感興趣的主題,有能讓人滿足需要的豐富材料,並且要控管這個研究環境的素質,樹立明確規模、規範,使得運作能上軌道。也能避免劣幣驅逐良幣,吸引有心、有能力的人肯來。

       接著要物色好的領導者,或是讓好的領導者願意待著,有一天他會冒出來。好的研究領導者,是具備雄厚研究實力,對研究這份事業的推進有著責任心,對研究這份志業懷抱著投入的熱情,並且有著執行力,能力克行政上面的繁瑣,維持著研究的順暢運作。最後,要有濃厚的服務貢獻精神(包括勤耕不輟地從事研究工作,能敏銳地回應該研究機構的議題。不見得要會,但要知道問題的概念與範疇)。

        有這麼好的領導者,如有一寶,他的存在能讓人產生「至少有他在」的安心感。不過除了檯面上明確清楚能以德以能服眾的領導者以外,一個研究機構還要有著具有跟領導者一樣研究與做事素質的人物存在。他不像領導者明亮耀眼,而是光芒內藏,卻能讓人感受到他的能力與領導者不相上下,像是該研究機構的後盾、暗寶。光芒外現與內藏兩種不同品類的領導者具存的研究機構,我以為是能讓人有信賴感能做出成績的研究機構,尤其是內藏的領導者,雖然掌聲、名氣沒外現的那位明顯,但他甘居其後在他的崗位上面耕耘,做該研究機構的礎石之一。

        我也認為一個優秀機構不應該讓1、2人獨撐大局,所以最好有一個優秀的領導群,這個領導群,就算彼此之間特長不同,卻能各自在特長面發揮自己的能力與貢獻,照顧到發展上面需cover到的每個面向。

        這個領導群不一定每個人都能做到90分,但平均要在80分以上。領導群中有可以做到90分的人,要讓他願意拿出90分的能力,或是要讓他可以達到90分,要讓他願意冒出來,或是願意待下來。當領導群有變動時,其他人能接替上來,不會因此崩解或由盛轉衰。只是,對曾經有過貢獻的人,仍能保持敬重的態度,沒有誰取代誰的問題。每個能做出貢獻的人都是獨一無二的,當然也就虛位以待重回崗位。能力的功能也許可以用取代來描述,但是每個人的獨特風格卻不應以「取代」來衡量。因為這個「獨特風格」,往往是最寶貴的貢獻。

        雖然領導者太強容易使得群眾有依賴的現象,然而,總比都沒人做事一直觀望來得好。就算只有少數人,時間一久,自然能做出成績來。更何況有一批優秀的領導群參與下,一定能做出水準以上的成績。

        然而擴大群眾對研究事業的參與還是很重要的。能吸引更多願意投入的人投入,也才會有更多人冒出來。而領導最好能起引導的作用,以及能協助他們解決困惑,讓人感受重視而願意繼續投入,日後他們也能進化成研究事業的領導群。因為當人發現有一個地方是有一群優秀的人投入,材料豐富的話,自然就會重視這個地方。

        不論研究事業有沒有實質上面的回報,堅持探索研究學術的道路。學術本身就能帶給自己的人生樂趣與從中學習到待人處事的道理。最終希望能讓人體會到從事學術研究感動人心的力量!

        今後會懷抱著這樣的夢想努力下去的!

Shihchihf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信仰對我來說,是很重要的精神支柱,我喜歡向尊敬的神明報告我的理想。最近我想向神明報告的透過自我省察,因而自我明瞭在學習上面未來將全力努力的方向。

在學習上面我流露的傾向,有個很明顯的特色,那就是喜歡「自我探索」,並且將「自我探索」與「追尋立身處世的道理」兩者聯繫在一起。最近自我明瞭我對天地事物的興趣與核心關懷,始終是擺在「對人類事務的關心」與「理解人類」的興趣上面。求學問的出發點與持續動力,則是爲了曉明事理,對於人類事務良善而不失公正的了解──這樣的目標得以更為接近一點。「學習」則是我必須倚仗的實踐與改進方式。我屢屢自言並不是一個天賦秉性聰穎的人,獲得的一點智識,多半得經由努力學習累積而來。所以今後,想以「學」作為關注事物的主題(也就是在關注事物時,會特別地注意有哪些可供學習的地方,以及如何向其學習)。並且以「學」作為實踐方式(也就是藉由學習,一點一滴自我改進與充實)。未來會繼續保持著收集與理解人類的智識興趣與偏好下去,也會努力學習以自我充實與改進的。

如果在這樣的努力過程中,我能夠獲得一點點的智慧跟成長的話,我則願將這一丁點微薄的智慧貢獻給世人,不再猶疑於「得」與「失」、「付出」與「回報」的困惑中了。

Shihchihf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曾有過2次機會聽聞人們對我提到「不學無術」這個詞,均留下深刻的印象,刺激了我在自我學習上面的一些反思,所以特別寫作此篇〈不學無術的學習啟發〉,以把握之。

        我對學習具有高度戒慎心,雖然有著懶散、含混、輕浮的壞毛病,然而大體來說濃厚的反省心與克制心,總是會督促自我敏銳地探察四方的知識,從中辨識出對自我學習有助益與借鏡的訊息,作為自我改進與自我成長的資源。秉持這樣的自我鍛煉,雖稱不上天性聰穎,倒是在求道問學的路上成長不少。這篇提到的「不學無術」,於我長期關注的「學習問題意識」甚有幫助,因此提筆記下來。

        在切入兩次聽聞這個詞的經驗所帶來的心得前,先談談這個詞的典故、本義以及後代的引申義。「不學無術」語出《漢書》,卷六八,「霍光金日磾傳」:

贊曰:「霍光以結髮內侍,起於階闥之間,確然秉志,誼形於主。受襁褓之託,任漢室之寄,當廟堂,擁幼君,摧燕王,仆上官,因權制敵,以成其忠。處廢置之際,臨大節而不可奪,遂匡國家,安社稷。擁昭立宣,光為師保,雖周公、阿衡,何以加此!然光不學亡術,闇於大理,陰妻邪謀,立女為后,湛溺盈溢之欲,以增顛覆之禍,死財三年,宗族誅夷,哀哉!」班固批評霍光:「不學亡(通“無”字)術,闇於大理」,因此其族人在霍光死後遭誅滅,慘澹收場。「不學無術」原用以指不知研習經典,並從中獲取經驗與知識,以致行為處事有所偏頗或錯誤;後則泛指人未經學習而沒有學問才幹。
(以上引自:教育部成語典「不學無術」條:
http://dict.moe.gov.tw/chengyu/pho/fya/fya47654.htm)

         第一次向我解釋「不學無術」這個詞的人是我敬仰的恩師──劉老師。回校探望劉老師,提及當前的學習狀況,劉老師告訴我:「學習就是要『不學無術』。」他的意思跟前面所說的「不學無術」的本義、引申義全然不同。他鼓勵我要像名政論家南方朔先生,超越學科、門派的界限,不拘守特定方法、技術,而能卓然成學。南方朔先生也是我很欣賞的一位人物,讀過幾篇關於他的訪談文章,愛書成痴、極度用功,雖然不是有專門學術著作、完整學術經歷的專業學者,卻是有著豐沛閱歷與學識的重要民間學人。南方朔先生的學問難以分類說屬於哪一家、哪一派,只能說:「那樣的論述,就是南方朔!」

        劉老師的建議,一直留在我的腦海中。這麼多年下來,他始終能抓住我在學習上的重要問題,給我適當的建議。我能體會他對我說這句話的用意,老師的意思並不是要我在學問上無所用心哉,而是鼓勵我能效法南方朔先生超越學科、門派的界限、不拘成法而研習學問、曉明事理。

劉老師的“不學無術”─
學:成一家之言,也就是學科、門派的界限。
術:方法、技術,也就是屬於某學科、門派的研究方法、專業技術。

        在當時我爲自己未來的研究路線猶疑不安,爲跨領域的了解困惑時,老師提點了我。現在回溯老師的話,又體會到了他更深的寓意:爲什麼要超越學科、門派的界限,不拘成法的目的是什麼?──人文社會研究,是為了增進與豐富對人類與社會的瞭解。雖然說學有所成,常需從一家之學的鑽研開始,然而,除了熟習一家之學之外,還能會通其他的學科、門派,更為豐富與増益對人類與社會的瞭解,遠較執著於哪個學科、門派,哪個研究方法、專業技術孰優孰劣來得重要。我想這邊帶入劉老師的用意可以把班固的話改成:
「不學亡術,明於大理。」

        第二個提及「不學無術」一詞讓我印象深刻而對我在學習上有所啟發的人是我的一位網友,他使用這個詞是循著前面提到班固「不學無術」本義與引申義使用的。提及此詞是在責罵某位板眾的回文泰半是隨便回回,無所用心。沒見識、沒學問又不肯學習、不用心,他最受不了這種人了。不知那位板眾有沒有看見?倒是我看見這位網友的話並且讀進心裡,起了很大的警醒意識,最近經常自我反思。本來在論壇上活動,我比較抱持著輕鬆、休閒的心態,但輕鬆、休閒的心態是不是就不用心、不努力了呢?發現自己好像鬆懈了,要好好檢討:有沒有認真地回文章?有沒有在不了解的知識、訊息上面虛心學習、增廣見聞?有沒有引證充足還是隨便唬弄?有沒有用心觀摹、思索,發為有意義、有價值的論述?努力、用心,不僅是一種態度,更是一種實踐作法。要時時警醒,拿出誠意學習,不要一心只想打混,否則,自己也淪為不學無術之徒了。

        上面是我兩次聽聞「不學無術」一詞獲致的自我學習啟發心得。既然認真反思,當然也希望真的能努力成長,自勉之。

Shihchihf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直到現在我總算是明白了長久以來在自身性格與理想、實際人生的處事作為之間拉扯煎熬,因而處在對世界、自我疑惑危殆不安狀態的對應之道了,那就是「學習」,藉由學習來做幫助自己的資源,藉由學習來改進自己的缺失,得以更加精進,也就是「損有餘、補不足」(但很難想像,過去人生有一段時間「學習」對我來說是一件極其痛苦的事,是避之唯恐不及,一見着就心生厭惡的事)。

        從來走在求道問學的路上,學問發展與性情是有著緊密的關連,選擇哪個專業領域關乎性向,用什麼方式走在這專業領域端視性情。許多學人的學問都有著強烈的性情色彩。在我生命中很幸運地見着了一些老師,他們都讓我感受到他們的學問跟性情是緊密相連,而且與他們長期的發自內心惦記著的問題緊密契合。讀到這些與我有相同生命情懷的文章會格外心有戚戚焉。不過儘管有著找到同道的喜悅,卻也有些顧慮這種強調學習與生命相結合的想法太「硬」了點。這種觀察到學問與自身關係映照的傾向,不見得每個人都是如此,是不是沉重了些?!我們應讓「學習」這件事成為活水源頭,讓人人提到學習會散發光彩吧!

Shihchihf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得朋友鼓勵,看了我的部落格文章之後稱許我有兩大優點:「認真」與「虛心受教」。「認真」是過去我給人的一般印象,「虛心受教」一開始還覺得自己不夠格,因為我總是容易嫉妒別人比我優秀,心胸狹窄,老友似乎過譽了,但後來想想,對於追求學問、追求真理,我確實有一股特殊的謙虛心理,就算還是會浮起見不得人好的嫉妒心理,總能讓我轉而修正自己的心性去接受、欣賞與學習別人的長處與優點。想起在數年前閱讀吉川英治先生的自傳,書中提到他的座右銘──「生涯一書生」,我將之改為「生涯一學人」引以自任,一生追求學習之道是我永矢咸遵之志向!對知識、智慧的熱愛,對探究學習之道的真誠企求,可以說是貫穿我的生命與靈魂。

        只是,這條路是刻苦的。探究學習之道,如我常自我感嘆在寫作方面的困難一樣,總讓我備感艱辛,屢屢有「是不是已經到了極限」走不下去之感。但也常在這等窮絶處峰迴路轉、柳暗花明,獲致超乎自己意想之外的成果。正所謂「不經一番寒徹骨,焉得梅花撲鼻香」的感悟。我似乎總是得這樣生出東西來,也只能苦笑跟摸摸鼻子,接受這樣的方式了。

        也是因為這樣,淬煉了我,堅毅的氣質。我其實蠻渴望從天上掉下來的成果的,可以不要那麼勞碌嗎?九死一生的滋味著實難受啊!但就算很苦,還是不能放棄追求──追求學習之道!

Shihchihf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每一個作品創作的過程中,都投入了我的詮釋風格、我的感受、我對學問與道理的理解,與人類的基本感情(所謂的「常情」)、人類對事物的基本認識(所謂的「常識」)聯繫、交融後,再將之組織化、邏輯化、架構化成為一篇完整的文章。創作的經過與完成的歷程,不僅僅認識了自己的某些特質、特性,也認識了其他的人士的某些特質與某些特性,「普遍」與「特殊」,「個人」與「群體」,通過作品的創造取得溝通與和諧的效果。這也讓我想到最近一直在思考著的主題──「人與創作」。講到創作者跟他的作品,我們很容易就聯想到某位作家他的一系列著作:這篇是他的巔峰之作,那篇雖然沒有那麼有名,卻是雅致與閒逸兼具的清新小品;某位導演他的一系列執導作品:這部堪稱是他開創新局的最好片子,那部是中上水平,但在角色性格上刻畫獨到的片子;某位畫家他的一系列畫作:這幅是他個人繪畫生涯的新里程碑之作,那幅是他展現跟過往迥異風格之作……等等。

        創作者跟作品之間的相輔相成,呈現了創作者的創作歷程中表現力的不同風貌,也呈現了創作者對作品的主題、材料、掌握能力、內涵認知的微妙變化,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也呈現了創作者個人獨特的生命體驗。而一件件具體的作品,將這些抽象的思維因素、經驗因素展現在人們面前。人們雖然不一定會想去探索作品的背後點點滴滴影響它的因素,不一定會有興趣了解創作者的創作感受。對於觀賞者來說,欣賞一個作品可以獲得精神上面的滿足;對於創作者來說,鑄造一個作品也可以獲得精神上面的滿足,這就是「藝術」之於人類文明的偉大作用。這邊的「藝術」不是狹義的「藝術」學科,而是指「人」與「創作」之間的關係,「創作」與「作品」也可以說是人類的永恆課題。

Shihchihf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爲什麼要寫作:
        「說起爲什麼要寫作,便記起了一位前輩的話。那意思是:因為覺得有話要說,並想表達自我。這一句話代表性是很強的。」

無法從容寫作之因:
        「我至今不太敢像小說家或散文家那樣從容地寫作,因為知道心裡有鬼,談吐之中,多違心的言詞。既不血性,又無狂態。偶看到幾位真人的寫作,讀那文章疏散出的豪放之氣,便暗暗地企羨。像尼采那樣自由地書寫,在我而言,永遠都是一個夢想。所以,細想一下自己,多少年來,像患了腿疾的病人,還沒學會自由地走路。那些工作之餘偶寫的文字,不過蹣跚於小路上的足跡,和真的人生,是有些隔膜的。

        因此,只是近些年來,才慢慢懂得,不獨是我,許許多多的人,在表達上都出了問題。我們喊自由地走路已多年了,但是我,還有我的同路者們,還未能站起來。而消除這一痛楚,也正是我的夢想。」 

        「連魯迅也承認,自己的文章,並未把話說盡,怕的是影響那些純潔的青年。因為在他而言,內心深處有著鬼氣,他知道,將黑暗傳給他愛著的人們,是大不仁義的。」

吞吞吐吐與流氓般的革命,都有奴隸的根性:
        「革命的人,有些人以為自己是真理的化身,可是不久,便被另一批人革掉,自己落到了被壓迫的地步。人被奴役了,當然要反抗,但那結果,是另一批人被重新奴役,於是便陷入長久的混戰中。喊出革命的口號,實在是不費力氣的事情,但我在那時,看到的更多是政治流氓、土匪,結果呢,百姓們成了最大的受害者。我曾經想,吞吞吐吐地談話、做人,自然有奴隸的根性,中國舊時做人的坦然和卑怯,其實是人性的兩面。你看張作霖殺害李大釗時的嘴臉,何等的凶狠!他做奴隸時和做主子時,其實並沒有什麼區別。」

Shihchihf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未直面人生的常識之前,任何的新夢,離我們的本質都還很遠:
        「我覺得解救中國的不是彼岸的神靈,而是人間的常識。中國並不乏理想主義者,從先秦時代留下的『大同』之夢,到晚清康有為高舉的太平之旗,乃至現代產生的共產主義風潮,夢是美麗的,可惜一個個或破碎或太遙遠了。在中國的幾千年歷史裏,阻礙社會進化的,往往是最簡單的常識問題,但我們一直未能真正地正視它。比如以人為本,而不是以人化的國家為本;講真話,而不是惟君主之命是聽;注重實一際,而不是躺在先人的遺訓裏;人人平等,而不是淪為主奴的關係,等等。在這些基本的常識未能解決前,任何的新夢,離我們的本質還很遠。」

擁有別一類的夢,使中國人從苦難中走出,是孫郁的夢:
        「美國的黑人民權領袖馬丁‧路德‧金有一篇動人的講演,題曰《我有一個夢想》,那是一個受壓迫者在經歷了恥辱之後的反抗之音,我讀著它,曾為之激動不已。我們的父輩,在五四之後,就喊出了這類的聲音,然而我們至今,還罩在這聲音的下面,重複著以往的音調,爲什麼走不出這歷史的迷津,甚至沒有馬丁‧路德‧金的後代那麼灑脫?是我們的夢太虛幻,還是我們不配做這樣的夢?我以為解開了這個謎團,便明白了現代以來中國悲劇的根源了。」

         「沒有夢,渾渾噩噩地活著,像個兩足動物,不好;有了夢,神神癲癲,堂吉訶德般地忙碌著,上帝見了,準會發笑。問題是,怎樣既有別於二者,又切實地走著人生的路?擁有著別一類的夢,使人從苦難中一步步走出,那對我們,則是可行的選擇。可惜,直到今天,我還未能看到它。」

Shihchihf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使我接近《王者之聲》這本書的原因,並不是源於對它的歷史場景──英國國王喬治六世的故事的興趣,而是一個個人的困擾驅使著我──我希望能藉由閱讀這本書而尋覓出困擾著我的事情的答案,我想要藉由揣摩一位有著言說障礙者的故事,回過來揣摩有寫作障礙者的感覺,尋找突破的靈感。「寫作障礙」一直是我心中無法擺脫的障礙,最大的煩惱就是找不到突破的方式以及欠缺信心。《王者之聲》的背景故事與我的問題有「切合」但有「類似」之處,我還是抱持這個問題意識試圖去尋找答案。

        ◎讀《王者之聲》的前言,作者馬克‧羅格敘述為寫作此書的過程中,搜集資料與還原史實的情況,讓我明白運用檔案:日記、書信資料的方式。

        ◎閱讀《王者之聲》,使我體會到閱讀好故事的啟發,今年我應該多讀一些好故事的。

Shihchihf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商業周刊》第1210-1211期讀到這篇文章。文章雖很簡短,不過內容與意旨卻深深切合我在今年極為掛慮的問題,因此摘錄下來以便伴隨於身,提醒自己「謹慎言語」的重要性,避免於文章裡頭提到的三種錯誤的原型之下說出「多餘的一句話」,造成對自己以及別人的殺傷力。

Shihchihf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商業周刊第1209期的「商場自慢塾」的主題是:「眼望星空,腳踏實地」,我甚喜歡。人不能總是安於現狀,失去遠大的理想;人也不能總如水中撈月,追逐不可及的目標。但是在理想與實際之間,要取得平衡,並不容易。

Shihchihf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